栏目名称:廉洁故事
2024-09-03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廖汉生,李坚真,彭显伦

百年党史中的廉洁故事

★ ★ ★

百年党史,既是党的探索史、奋斗史,也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史。党员领导干部在党史学习中不仅要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同时也需要以史为鉴汲取“清廉”力量。让我们一起学习党史中的廉洁故事,在学史明理中养清廉之风,在学史增信中筑清廉防线,在学史崇德中汲清廉力量,在学史力行中做清廉表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1廖汉生:公器怎么能私用

图片

廖汉生是我国的开国中将,于1911年11月14日出生于湖南桑植。在开国元帅贺龙的领导下,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将领。

全国解放进北平之前,毛主席对所有干部说,大家都顶住了枪林弹雨,好不容易有了光明的未来,但是更要警惕糖衣炮弹,这才是腐蚀人心的最厉害武器。果不其然,后来还是有很多干部倒在了糖衣炮弹之下。但毕竟是少部分,大部分干部的清廉让人动容,这一辈的革命家都有一种精神,是为了人民利益舍小我成全大我,廖汉生将军就是其中一位。

廖汉生是开国中将,因为战争的原因,他和自己的女儿失散了多年,全国解放后好不容易才相认,让女儿有了完整的家。女儿知道自己父亲是开国将军,于是就找到了父亲,想让父亲帮忙介绍个工作,其实这样的事情只要将军愿意,办起来很容易,但是廖汉生将军一口回绝了,尽管他对这个失散多年的女儿满心愧疚,没有尽过父亲的责任,但是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当年廖汉生是贺龙的姐姐贺民英游击队里面的一员,而贺龙元帅一家人为革命牺牲巨大,这个姐姐也不例外,贺民英牺牲后他又加入了贺龙的队伍,继续为新中国而奔忙,而贺龙对他也是非常器重和看好,后来将自己的外甥女萧银银介绍给他做妻子。

但是两人新婚没多久就开始了长征,长征没多久他就听说自己的妻子被敌人杀死了,之后他娶了别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国内情况稳定了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萧银银并没有死,还给自己生了一个女儿廖春莲。而廖春莲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北京当大官,所以就来到北京找父亲求一份工作。面对女儿的穷困与哀求,身居高位的他始终保持清廉本色、大公无私,坚持不让地方给女儿安排工作。

他自己觉得新中国刚刚建立,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身为开国将领更是应该以身作则,公器怎么能私用呢?要对得起天下的百姓啊,不能有什么特权,自己的子女也就是普通百姓,应该和大众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老一辈人的内心都有坚定的信仰,这些信仰让他们不愿意去破坏党的事业,要是以权谋私,那就是违背了信仰,虽说自己对女儿有亏欠,但是女儿不管做什么都是为国家贡献,哪怕是种地也是如此,并没有太大分别。

这是几乎所有老一辈革命家都拥有的高贵品质,他们内心深处只有国家和人民,从来做事情都是公私分明,绝不占用公家的资源。这样的品质让人动容,也是我们后代人最缺乏的,需要大家继承和发扬。

★ ★ ★

2

坚真:华夏女杰 廉洁楷模  

图片

李坚真,历任中共粤中区委第一书记、广东省委监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委书记等职,她不仅是32位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女战士之一,更是中国首位省人大常委会女主任。作为老一辈革命先驱,她始终坚守克己奉公、刚正不阿的人生信条。李坚真用“廉”书写了浩然正气的一生,毛泽东夸她是“不简单的女同志”。

对于家庭,她以身作则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家人亲属常怀律己之心,规范言行举止,继承优良品德,为侄子谋公差的字她“签不得”、为养子提干的招呼她“打不得”……

李坚真与邓振询结婚前,邓振询有一个儿子叫邓东林。李坚真对邓东林关怀备至,小到日常饮食,大到未来人生走向。李坚真给邓东林报名上南方大学,并时不时地给邓东林捎去生活用品。

李坚真到学校接邓东林回家,每次坐的都是公共汽车,李坚真教育邓东林说,“个人的事,不能用公家的汽车。”

邓东林毕业时,她对邓东林说,“东林啊,你工作的问题只能由组织来安排,一切都要靠你自己的努力。”

邓东林长期住在乡下,先后在揭阳、从化、惠阳、丰顺、肇庆基层工作。他恪守李坚真的教诲,没想打着父母的旗号搞特权、谋私利,甚至不对外界透露他与李坚真的母子关系,直到李坚真1973年的一次意外到访,周边的领导同事才得知此事。

巢玉祥曾给李坚真担任警卫员,在战争年代曾救过李坚真夫妇的命,后来被李坚真收为养子。即使是这么亲密的关系,他也没有利用李坚真的职权获得额外的利益。他在李坚真身边工作几十年,长期和李坚真在广州一起生活,直到退休时也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员。

巢玉祥的儿子巢广当了十年兵,李坚真也没有为其走后门为他提干,只是鼓励他积极工作、争取上进。据李坚真的孙女巢穗回忆说:奶奶从小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记得以前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休息日在家开会,不准我们靠近会场,会场外也不能大声喧哗。她严格要求我们:不管干什么事情要靠自己努力。她从不向有关部门打招呼。

李坚真把良好的家风融入日常的生活中,让后辈们在耳濡目染中培养良好品质。

李坚真弟弟原是丰顺县小胜供销社的干部,1985年,已经是到退休的年龄了。当时,她的侄子李建强很想“顶替”退休的父亲,跳出农门。那个时期前后,许多人也是通过“顶替”,办理“农转非”,吃上了“商品粮”。

那年李建强已经41岁,不符合“农转非”的40岁以下的年龄条件,他认为就是“一岁之差”的事情,只要找姑姑李坚真说说话,就能让有关部门照顾自己。李坚真了解了李建强的来意,沉默不语。许久,她才慢慢地说:“共产党不能世袭,不能是一代做官,就要代代做官。你的事情,你的要求,我不能开口,更不能写字。”

“不搞特权,不谋私利”,李坚真一生廉政为民,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她严于律己,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后辈。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孙后代将她的家训牢记于心,并用行动践行着。

★ ★ ★

3

彭显伦:廉洁奉公的“后勤管家”

图片

1895年11月,彭显伦出生在广东省南雄县上朔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红一军团供给部出纳科科长、八路军第115师供给部政委、滨海军区后勤部政委、华东军区供给部政委、山东军区后勤部政委……这一系列职务,表明彭显伦不是一位冲锋陷阵的猛将,却是一位人民军队中出色的“后勤管家”。

彭显伦1930年参加红军时,已经35岁,由于上过几年私塾,会写字,会打一手好算盘,加之年纪偏大,老成持重,做事稳妥等,因此被分配到后勤部门,负责后勤供给。

彭显伦的革命生涯中,几乎整天与钱物打交道。他总是紧跟着前线战斗部队在火线上,收集从敌人手中夺取过来的物资,比如武器、弹药、服装、粮食等,迅速处理并做好配送工作,使部队很快地得到弹药装备的补充,保证了部队迅速行动和作战。

1934年春末夏初时,部队进到福建宇洋县境一个山区,他率领几个工作队员深入到距红军驻地二、三十华里地区执行收集工作,被当地小股敌人发现,工作队被敌包围。他率领工作队冲出重围,为部队带回了相当数量的经费。

即使在最艰苦的时候,彭显伦带着后勤人员翻山越岭,宁可扔掉食物,也绝不丢掉背包里的纸币,那是红军的救命钱。

一生与钱物打交道的彭显伦,对自己却极抠门。有一件衣服,他从1937年穿到1944年,打了21个补丁。夏天把棉花掏出来,变为夏装。冬天塞进棉花,又成冬衣。

长期的艰苦生活,使彭显伦患了肺结核病。根据地里药品奇缺,更没有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组织照顾他,每个月特批给他两只鸡,还有一点鸡蛋和白糖。但彭显伦却说,现在是困难的时候,大家生活都很苦,我不能搞特殊。经组织派人多次劝说,他才勉强答应留一部分。

彭显伦不但对自己极其苛严,而且也从来不为家属和乡亲牟取私利。1950年春,彭显伦轻装简从,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探望,有些亲戚认为他已当上大官,手中有权,希望他拿些钱给家乡和家中使用。彭显伦听后,便耐心地解释说:“我手上是有钱有物的,但那都是公家的,一个铜板都不能乱用。我只有身上穿的衣服,才是我自己的……”说完,他当场把身上穿的一件毛衣脱下,送给了对方……

即使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彭显伦也不会给任何特殊照顾。彭显伦参加革命后,把大儿子留在老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却让大儿子继续在老家务农。

1958年5月1日,身患肺结核多年的彭显伦,与世长辞。从农民到人民军队“后勤管家”,彭显伦一生永葆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


Copyright© 肇庆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