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学院物理学(师范)专业认证 应知应会手册
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1)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SC):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才成长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2)产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3、专业认证重点关注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1)质量保障,保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
(2)持续改进,引导专业依据质量标准达成评价情况,不断优化、改进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4、专业认证的三大任务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任务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
“以评促建”,旨在通过“兜底”监测,督促高校加大师范类专业建设投入,保证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条件达到国家基本要求;
“以评促改”,旨在通过“合格”认证,推动高校深化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尤其是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改革,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
“以评促强”,旨在通过“卓越”认证,引导师范类专业做精做强,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卓越标准要求,形成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5、师范类专业认证有几级认证?
不同于工程教育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三级递进的认证监测体系。
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
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
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
第一级认证达标,才能申请第二级认证;通过第二认证,才可以申请第三级认证。
6、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逻辑“主线”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8个一级指标不是碎片化存在的,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证标准要求专业根据外部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为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而制定相应的毕业要求(学生学习产出),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合理配置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并要求专业建立基于产出的评价改进机制,保证专业不断改进教学环节,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之间“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互动关系是认证标准的逻辑“主线”。
7、师范类专业认证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是什么?
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是指认证专业达到合格要求的必要条件。认证专业达到合格要求的必要条件是学校和专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即:
第一个机制:质量监控机制(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学习成果)
第二个机制: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
第三个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基于评价结果的改进)
专业必须提供面向产出的三个机制的相关说明与支撑材料,这是判定专业能否通过认证的重要依据。
8、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是什么?
“反向设计”是指专业要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能力素质需求,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
“正向施工”是指专业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使课程教学与考核能够支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能够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保证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
9、师范类专业应怎样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师范专业应该做好“六个对接”:
“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
(2)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
(3)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正向施工”落实和评估培养效果:
(4)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
(5)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
(6)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
10、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7个指标项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1、如何体现产出导向?
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英文缩写 OBE)是目前国际高等教育倡导的一种先进理念,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正是按照这一理念来设计和制定。
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
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12、产出导向中的“3个3”。即“三个产出”“三个支撑”“三个评价”是指什么?
三个产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
三个支撑: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三个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培养目标达成评价。
13、师范类专业如何做好“持续改进”?
确立“持续改进”的质量观,做好“三个跟踪”、推进“三个转变”。
“三个跟踪”是:
(1)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目标;
(2)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
(3)跟踪知识能力素养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
“三个转变”是:
(1)推进从专业自足(学校/教师/学生)向需求导向(政府/基教学生/学校/教师)转变;
(2)推进教中心(教了/重知识传授)向学生中心(学了/重能力养成)转变;
(3)推进内部监控(自我循环)向内外评价(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转变。
14、师范类专业认证重点考查“五个度”是指什么?
(1)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重点考查师范生在毕业时知识能力素质发展是否满足国家“出口”质量要求,是否达到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通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综合评判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情况。
(2)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师资队伍配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活动安排是否聚焦师范生成长成才需求展开,能否有效支撑师范生能力素质的养成。
(4)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是否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是否形成基于产出的内外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是否注重质量文化建设并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5)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是否从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出发,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开展满意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
15、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包括哪些指标?
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8个一级指标,共39个二级指标。具体如下:
(1)培养目标。含目标定位、目标内涵、目标评价,3个二级指标。
(2)毕业要求。含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8个二级指标。
(3)课程与教学。含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5个二级指标。
(4)合作与实践。含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导师队伍、管理评价,5个二级指标。
(5)师资队伍。含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实践经历、持续发展,4个二级指标。
(6)支持条件。含经费保障、设施保障、资源保障,3个二级指标。
(7)质量保障。含保障体系、内部监控、外部评价、持续改进,4个二级指标。
(8)学生发展。含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社会声誉,5个二级指标。
16、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培养目标设定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还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都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17、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师范生的毕业要求有哪些?
毕业要求是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对师范生毕业时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必须达到的要求,是专业对学生作出的学习发展承诺。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师范类专业所培养师范生提出的毕业要求有八个方面,包括: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
(1)师德规范: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教育情怀:要求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学科在中学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4)教学能力: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中学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5)班级指导:要求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6)综合育人:要求了解中学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学会反思:要求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8)沟通合作:要求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18、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是什么?
培养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预期与追求,是专业认证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毕业要求集中体现产出导向的基本理念,是整个认证的核心,具有承上启下作用。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并开展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最终指向学生发展,体现了以产出为导向。
19、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一践行三学会”是师范类专业对所培养的合格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对毕业要求的进一步概括。
“一践行三学会”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践行师德包括毕业要求中的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学会教学包括毕业要求中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学会育人包括毕业要求中的班级指导和综合育人,学会发展包括毕业要求中的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
20、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生发展应关注哪些内容?
生源质量、学生需求、成长指导、学业监测、就业质量和社会声誉。
21、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学校的师资队伍有哪些要求?
(1)数量结构方面: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7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2)素质能力方面: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3)实践经历方面: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应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4)持续发展方面: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22、认证标准中对于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学分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学分要求不低于10学分。
23、认证标准中对于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教师教育课程总学分要求不低于14学分。
24.认证标准中对于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要求不低于10%。
25、认证标准中对于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要求不低于50%。
26、认证标准中对于教育实践时间(周)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教育实践时间(周)要求不低于18周。
27、认证标准中对于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要求低于20:1。
28、认证标准中对于生师比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生师比要求不高于18:1。
29、认证标准中对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数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数要求不少于2人。
30、认证标准中对于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百分比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百分比要求高于学校平均水平。
31、认证标准中对于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百分比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百分比要求高于60%。
32、认证标准中对于中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中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要求高于20%。
33、认证标准中对于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要求为100%。
34、认证标准中对于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要求为不低于13%。
35、认证标准中对于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要求为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
36、认证标准中对于生均教育实践经费(元)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生均教育实践经费(元)要求为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
37、认证标准中对于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册)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册)要求为不低于30册。
38、认证标准中对于每6个实习生配备中学学科教材套数(套)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每6个实习生配备中学学科教材套数(套)要求为不低于1套。
39、认证标准中对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要求为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
40、认证标准中对于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比例(%)的要求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标准中对于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比例(%)要求为不低于75%。
4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对承担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有何新的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
(1)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2)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3)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4)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5)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
(6)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
(7)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42、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与达成情况评价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个评价都关注毕业5年的学生,都特别强调评价机制的建立及评价——反馈——改进闭路循环的落实。
不同点:第一,目的不同。合理性评价是评价目标预期与内外需求的吻合度,达成情况评价是评价校友表现与预期的吻合度;第二,作用不同。合理性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改进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改进毕业要求。
43、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依据有哪些?
评价依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校发展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学校定位分析);第二,专业办学资源对专业教育的支撑(办学条件分析);第三,校友职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校友反馈意见);第四,用人单位对人才发展潜力、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需求(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44、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依据有哪些?
评价依据(毕业5年以上校友的职场表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校友的主流职业领域;第二,校友的主要工作性质和工作成就;第三,校友的薪资水平和岗位角色或职称;第四,用人单位对校友的评价(能力的认可度、职场竞争力)。
45、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要注意解释的几个问题?
要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解释回答:第一,本课程的任务是支撑哪几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第二,针对上述每一指标点,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能否支撑相关课程目标(对应指标点)的达成,说明理由;本课程对学生的考试或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要求(即对应指标点的性质)是否匹配,说明理由;涉及的考试或考核方式是否均有明确合理的评分标准,说明其合理性;第三,学生考试或考核结果与各项课程目标达成期望值的对比,简要说明。
46、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目的与要求是什么?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逐条评价,证明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贡献是否达成,发现课程教学短板,改进课程教学质量。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要求:第一,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评分标准;第二,有合理的评价依据:教案、试卷、报告等;第三,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第四,有完整的评价记录:评价人、结果、改进。
47、课程评价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有何异同?
相同点:两个评价的关注点都是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
不同点:第一,对象不同。课程评价是修读该课程的学生;毕业要求评价是认证期内的某届毕业生;第二,目的不同。课程评价是发现教学短板,改进课程质量;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是发现学生能力短板,改进培养方案。
48、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
把握教研服务方向,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聚焦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目的是跟踪某届学生的学习轨迹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证明学生的能力是否达成,发现学生能力短板,改进培养方案。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要求:有评价机制;有评价队伍;有评价方法;有评价实践;有反馈改进。